【黔行记】另类江南---镇远

2009-08-10 13:57 阅读(?)评论(0)

 

 

      在中国第一批加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中,有一座古城叫做镇远,那是一座形若江南水乡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古城地处湘黔驿道与沅江水路的交汇处,自古是水陆交通的要冲,由湖广经贵州到达云南乃至缅甸、老挝、泰国、印度等国的古驿道就通过这里,是西南大通道上的咽喉重地。

另类江南                                                                             

      贵州是一个十足的山的海洋,走到哪里都是山,抬头是山,低头是山,在这样的一个“山国”里,石头和树木自然成了贵州山地民居最主要的构筑材料。加上贵州的气候多潮湿阴晦,也就使得贵州的山地民居出现了两种主要的形式:以石板为主要建筑材料的石板房和以木料为主的吊脚楼,这两种形式的民居都非常别致精美和实用。石板房多分布在省会贵阳市的近郊或地区,而吊脚楼则主要分布在东线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集中区域。

      可当踏上镇远古城的街道,你会发现,那里的楼房却与江南水乡的房舍极其相似。飞檐翘角的屋顶,淡灰色的墙体,一幢幢排列有序地依偎在清幽的舞阳河畔。

      形若江南水乡的建筑又怎么会出现在贵州这样的环境中呢?后来,一直到了安顺的天龙屯堡,我才算是大致搞清楚了个中原因。

      明洪武初年,明太祖为了将一直不肯臣服而踞守在云南的元朝巴扎刺瓦尔密一举扫平,发动了多次的“平滇战争”。明军每攻下一地,就留下一部分官兵在那里驻守,一边演兵练习,一边耕种田地,以防叛军东山再起,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屯田驻军”。这些官兵多驻守在贵州西南大驿道的重要位置,如隆里、镇远、天龙等地。

      官兵们有的是带着家眷来的,他们驻留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了,没有成家的后来也娶了当地的女子成了家。水乡和山地缘结在了一起,这是历史的因素,也是人为的因素最终导致的,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拓展了一个精彩的脉络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样,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也就因为这个历史的,同时也是人为的因素而与贵州的山地民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风味别致的建筑。

 

青龙洞:儒、释、道三教合一                                                            

      在镇远古城中,有一处依山而建的庞大建筑群---青龙洞。青龙洞建筑群的独特之处并非全在它倚山而建凌空高峙的造势,还在于它曾经是儒、道、释三教文化的共同传播之地。

      在这里,你会看到观音殿、老君殿和圣人殿等代表着儒、道、释三教风格的建筑。不过据说,这里的三教似乎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差不多是一个教派走了,另外一个教派就随之而来的。先是一和尚来此修建了庙宇,再是张三丰来此修炼,紧接着王阳明也随后而来。

      这么个说法让人觉得还是说得通的,但后来在天龙屯堡内所看到的“三教寺”就让人难免感到有些纳闷了,儒道释三教本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可在那却竟然紧紧相挨着挤在同一座小庙里。自古以来,大凡是和尚占了山头,道士就得另外开灶,二者是几乎不可能凑在同一山头里的,而在贵州,我们却不止一次地见到这般的“亲密接触”。

      或许,王重阳的说法正好可以对这种三教合为一处的建筑风格做一个比较完美的诠释:“教虽三分,道乃归一”。

青龙洞

 

相关日志                                                                      
 

      【黔行记】一路“黔”行

 

 

  最后修改于 2009-08-13 13:14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